请在此处输入关键词、文章标题或者部分正文内容即可快速搜索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华商新闻网 > 资讯 > 正文
华商新闻网-移动版 首页

手模印|时代印记:德阳第一代三线人“五个一”工程启动!

时间:2022-02-07 18:34  阅读:1
分享到:

喜迎虎年新春佳节之际,近日,德阳第一代三线人“五个一”工程(一套手模手印、一段口述视频、一组新旧照片、一张信息卡片、一份个人签名)启动,留下时代印记 传承三线精神。“五个一”工程由德阳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德阳研究基地、新中国工业建设历史文化普及基地会同一批三线企事业单位联合实施。由深圳市尚购网络科技提供手模手印采集制作服务。

手模手印

手模手印

邹景隆老人、许翠兰老人

“五个一”工程,就是为最先来到德阳的第一批三线代表人物建立“五个一”永久活档案,通过面对面的采访和采集,留下三线老人的声音、影像、手模(手印)、签名、信息等全面的、立体的、有生命力的活档案,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德阳研究基地和拟议中的中国重装(德阳三线)博物馆中永久陈列,并结集编印成册,留下德阳第一代三线人的历史和时代印记,挖掘和提升德阳工业区与三线建设历史价值,传承和弘扬新中国工业文化和“三线精神”。

手模手印

手模手印

手模手印

“五个一”工程涉及人员范围

——1958年开始来德阳建设二重、东电和后续三线企事业单位的原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现在的金鑫公司、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华西集团所属省建四公司、省建七公司、省机械化施工公司等单位80周岁(75周岁)及以上离退休职工;

——1958年开始来德阳承担二重、东电和后续三线企业设备安装任务的原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机电安装公司,现中国机械工业第一建设有限公司80周岁(75周岁)及以上离退休职工;

——1958年开始来到德阳二重、东电工作的80周岁(75周岁)及以上的离退休职工;

——1964年开始来到德阳三线企事业单位工作的80周岁(75周岁)及以上的离退休职工。

原三线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省部级及以上劳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条件可适当放宽。

手模手印

曹子义老人

手模手印

手模手印

“五个一”工程实施步骤

——试点:制定工程实施标准,培训试点工作人员,先在德阳三线企事业单位的上述人员代表中实施。试点人数100人,试点工作由工程组委会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对接实施。

——全面实施:在试点的基础上,完善工程实施标准,筹集工程实施经费,争取三线企事业单位和基层政府部门支持,全面实施“五个一”工程。目标人数1000人。

手模手印

手模手印

1958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德阳工业区第二次上马并进入了全国重点项目行列,以万吨级水压机为中心的重型机器厂、大型水力发电设备制造厂等大型企业集中布点于德阳。

1958年10月13日,西南重型机器厂(以下简称“二重”)和德阳水利发电设备厂(以下简称“东电”)正式开工建设。

1964年6月起,四川省率先展开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三线建设,由于此前德阳工业区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工业基础和德阳优越的工业经济发展条件,德阳藉此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县之一。

德阳工业区与三线建设的国家战略推动德阳完成了由一个普通农业小县向一个新兴的“以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为特色”的重工业城市的彻底转型,推动了德阳的成立、发展和兴盛,创造了德阳的辉煌,是德阳的荣耀,是德阳工业文明的基础,引领了德阳的兴市之路。

手模手印

手模手印

从1958年开始,数万名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从沿海、沿边的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业来到德阳,在农田荒野、偏辟山沟,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青春热血、辛勤汗水,建起了20多个大中型企业和大专院校,实现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言壮志。

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当年来到德阳的第一批“老厂长”“老专家”“老劳模”“老工匠”等三线老人或已辞世,或已年迈,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奠定了德阳的工业和经济基础,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

手模手印

深圳市尚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手模手印采集服务,是一家有着十余年手模手印采集制作服务的知名企业,已为数千位名人明星、奥运冠军等采集手模留念,在商务手模手印采集制作领域有着非常专业的水准。尚购不断创新,在手模手印制作材料、手模外框设计、手模星光大道设计、手模手印墙设计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手模手印采集服务

联系人:杨先生/13827442933(深圳)

雷先生/13612891725(深圳)

13810802299(北京)

13817503400(上海)

手模手印

来源: 互联网 责任编辑:TF002C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华商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商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商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华商新闻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手模印|时代印记:德阳第一代三线人“五个一”工程启动!

喜迎虎年新春佳节之际,近日,德阳第一代三线人“五个一”工程(一套手模手印、一段口述视频、一组新旧照片、一张信息卡片、一份个人签名)启动,留下时代印记 传承三线精神。“五个一”工程由德阳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德阳研究基地、新中国工业建设历史文化普及基地会同一批三线企事业单位联合实施。由深圳市尚购网络科技提供手模手印采集制作服务。

手模手印

手模手印

邹景隆老人、许翠兰老人

“五个一”工程,就是为最先来到德阳的第一批三线代表人物建立“五个一”永久活档案,通过面对面的采访和采集,留下三线老人的声音、影像、手模(手印)、签名、信息等全面的、立体的、有生命力的活档案,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德阳研究基地和拟议中的中国重装(德阳三线)博物馆中永久陈列,并结集编印成册,留下德阳第一代三线人的历史和时代印记,挖掘和提升德阳工业区与三线建设历史价值,传承和弘扬新中国工业文化和“三线精神”。

手模手印

手模手印

手模手印

“五个一”工程涉及人员范围

——1958年开始来德阳建设二重、东电和后续三线企事业单位的原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现在的金鑫公司、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华西集团所属省建四公司、省建七公司、省机械化施工公司等单位80周岁(75周岁)及以上离退休职工;

——1958年开始来德阳承担二重、东电和后续三线企业设备安装任务的原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机电安装公司,现中国机械工业第一建设有限公司80周岁(75周岁)及以上离退休职工;

——1958年开始来到德阳二重、东电工作的80周岁(75周岁)及以上的离退休职工;

——1964年开始来到德阳三线企事业单位工作的80周岁(75周岁)及以上的离退休职工。

原三线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省部级及以上劳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条件可适当放宽。

手模手印

曹子义老人

手模手印

手模手印

“五个一”工程实施步骤

——试点:制定工程实施标准,培训试点工作人员,先在德阳三线企事业单位的上述人员代表中实施。试点人数100人,试点工作由工程组委会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对接实施。

——全面实施:在试点的基础上,完善工程实施标准,筹集工程实施经费,争取三线企事业单位和基层政府部门支持,全面实施“五个一”工程。目标人数1000人。

手模手印

手模手印

1958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德阳工业区第二次上马并进入了全国重点项目行列,以万吨级水压机为中心的重型机器厂、大型水力发电设备制造厂等大型企业集中布点于德阳。

1958年10月13日,西南重型机器厂(以下简称“二重”)和德阳水利发电设备厂(以下简称“东电”)正式开工建设。

1964年6月起,四川省率先展开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三线建设,由于此前德阳工业区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工业基础和德阳优越的工业经济发展条件,德阳藉此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县之一。

德阳工业区与三线建设的国家战略推动德阳完成了由一个普通农业小县向一个新兴的“以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为特色”的重工业城市的彻底转型,推动了德阳的成立、发展和兴盛,创造了德阳的辉煌,是德阳的荣耀,是德阳工业文明的基础,引领了德阳的兴市之路。

手模手印

手模手印

从1958年开始,数万名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从沿海、沿边的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业来到德阳,在农田荒野、偏辟山沟,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青春热血、辛勤汗水,建起了20多个大中型企业和大专院校,实现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言壮志。

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当年来到德阳的第一批“老厂长”“老专家”“老劳模”“老工匠”等三线老人或已辞世,或已年迈,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奠定了德阳的工业和经济基础,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

手模手印

深圳市尚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手模手印采集服务,是一家有着十余年手模手印采集制作服务的知名企业,已为数千位名人明星、奥运冠军等采集手模留念,在商务手模手印采集制作领域有着非常专业的水准。尚购不断创新,在手模手印制作材料、手模外框设计、手模星光大道设计、手模手印墙设计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手模手印采集服务

联系人:杨先生/13827442933(深圳)

雷先生/13612891725(深圳)

13810802299(北京)

13817503400(上海)

手模手印

关键词: 责任编辑:TF002C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华商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商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商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华商新闻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