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处输入关键词、文章标题或者部分正文内容即可快速搜索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华商新闻网 > 资讯 > 正文
华商新闻网-移动版 首页

扶贫|小小日记本 爱民大情怀——桶井极贫乡亲民爱民助推脱贫的真实记录

时间:2019-03-28 17:56  阅读:1
分享到:

民情日记,一个普普通通的笔记本,随处可见,然而在贵州德江桶井乡,它有着不一样的身份,也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一本日记,一份责任,一种情怀。

一个干部,一份信念,一种精神。

记住群众冷暖,记录脱贫故事,记下攻坚足印。——这就是桶井极贫乡扶贫干部包里揣着的民情日记本,桶井干部攻坚克难的“扶贫作风”。

“还有日记本没有?我的民情日记又记完一本了。”

在桶井乡党建办公室,笔者碰上了正在党建办索换民情日记本的熊劲松,他说:“每天下队走访,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求,得把他们一一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然后再一一对应落实和解决。”

翻开熊劲松的民情日记本,里面记得密密麻麻,仔细一看,还真看出了门道。“金盆村六组杜显成老人房屋跑风漏雨,研判解决方案为:新修80平米安全住房。”

“熊同志硬是好,他来了以后就把我家的情况记录在本本上,没几天就帮我的住房新修起来了”。来到杜显成的家,谈起两老的生活情况,老人两眼笑得眯成一条线。

源于2016年12月德江县桶井乡自制的“民情日记本”,虽然没有文件“推广”,没有领导“要求”,更没有政府“发动”,仅仅是因为群众的期盼,干部自愿。但时至今日,已经成为脱贫一线攻坚决战发起最后冲刺关键时期扶贫干部的必备工具,里面记录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由衷期盼,记录着桶井干部攻坚决战的艰难故事,是桶井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前线独有创新的产物,同时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坚持群众路线的金色纽带。

“民情日记本”悄现极贫乡

2016年9月,德江县桶井乡被确定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随着脱贫攻坚战在该乡悄然打响,全乡有2859户近10841贫困人口需要脱贫,有5200多人需要实施易地搬迁。

当时,桶井乡资源性严重缺水,石漠化程度深,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人均不足4分地,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可想而知。

要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群众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谁又能愿意?困难有多大?面对老百姓的“诉苦声”,当地扶贫干部一筹莫展。在一次又一次对群众工作、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等工作方法进行学习、总结、探讨、实践的基础上,干部们最终采取用“亲民爱民助搬迁,苦干实干促脱贫”这一方法,揣上民情日记本,践行“两走进”,去化解脱贫攻坚中遇到的难题。

2017年1月底,德江第一批次跨区县搬迁大龙,桶井乡仅20天时间,260户820人的搬迁协议全部签完,顺利坐上了搬迁大龙的大巴车。

“只有把群众的事了解清楚,记录下来,不但要记在本子上,重要的是要记在心里,把群众的事当回事,然后点对点解决和落实,群众才信任你。”在谈到为什么会想到通过利用民情日记本拉近干群关系时,德江县政府党组成员、桶井乡乡长熊飞这样说,“没想到,效果还这么好。”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悄然兴起的“民情日记本”最初是一般的笔记本,后来因为需要,桶井乡党建办才重新设计,并联系新新宇广告公司统一制作样本,里面有一天一汇报、一周一督查、一月一小结内容版块,已变成当地党委管理和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干部工作行不行,看看民情日记本,就知道他到底为群众办了多少事。

其实,民情记录已经成了桶井干部的自觉行为,渐渐地,一个由桶井乡战区指挥部印发的印有“察民情、晓民意、排民难、解民忧”的民情日记本,已成为扶贫干部开展工作的必需携带的工作本。就这样,当地的干部自然而然地就揣上了民情日记本。

“桶井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要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密切联系群众是关键。民情日记本记录了群众的大事小事,解决了群众的难事烦心事,拉近了干群关系,助推了脱贫攻坚”。德江县委常委、桶井乡党委书记吴飞这样说。

如今,走在桶井乡村村寨寨,随处可以看到,这里的干部肩挎雷锋包,怀揣民情日记本,记录群众的诉求与期盼,然后或与民同作同息,或为民排忧解难,他们用自己的真心、诚心和责任心,将一个个攻坚前线的扶贫故事传遍了乌江两岸。

“民情日记”的动人故事

时下正值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的关键期。走进桶井乡的田间地头,随处可以看到怀揣民情日记的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为群众或指导技术、或传授信息、或解决难题、或化解矛盾……

小小的日记本,写满了为民情怀,缩短了与群众的距离,记录的是一个个感人故事。

德江县移民局副局长桶井乡下派支书刘坤就是利用民情日记把干群关系做得鱼水情深,可以说,这个民情日记本与他算得上形影不离,下队必带。他驻过的竹园村和郑家村2个村9个村民组,他是户户都去过,1700多名群众都认得他,也熟悉他的日记本。

作为脱贫攻坚村级作战所所长,他每天都要揣上民情日记本下队,了解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向群众宣传政策,排忧解难。遇到贫困群众住房有跑风漏雨,他就赶快拿出日记本,把具体情况认真记录,需要怎么改,需要哪些材料,门窗尺寸,都一一记下来,然后回到作战所召开会议进行研判,拿出措施付诸行动。

在竹园村作战所,刘坤揣着他的“民情日记本”一干就是两年,或督促项目施工,或与群众同作同息,先后召开群众会56场次,记录群众热点难点问题125件,且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在2017国家评估验收中,竹园村顺利脱贫出列。

如今,刘坤已记录民情日记本3本,为群众办了各种事情近400件,平均每个月办理10余件,当然还不包括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他已经写完的民情日记本都存放到贵州省首个脱贫攻坚教育馆中。

在桶井,像刘坤这样,揣着民情日记本为民干实事的事例,比比皆是。

筑牢脱贫攻坚的精神高地

从最初的习惯性使用到变成脱贫攻坚的法宝,从记录工作的痕迹到解决群众的难题,在脱贫攻坚决战攻坚的进程中,桶井乡的民情日记已经无形中拉近了干群关系,筑牢了脱贫攻坚奉献精神的高地。

在桶井乡,民情日记本已经不再是普通的会议记录本,它已经变成一个地方干部与群众血肉联系的纽带,是当地干部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意解民难的桥梁……一个小小的民情日记本,到底记出了什么?

民情日记本写出了大和谐。2016年以来,桶井乡的党员干部揣着民情日记本沉到群众中,与群众的接触多了、沟通多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就近了,做起工作来就容易了。土地流转本是农村产业革命中的一件难事,但桶井在产业革命中,仅仅用了30天的时间就流转土地1.5万亩,组建专业合作社39家,其做法得到省委志刚书记的亲笔批示。

民情日记本写出了大发展。2016年以来,桶井乡决战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短短的3年左右的时间,发展经果林1800亩,发展花椒14700亩,新修村组公路378千米。街道宽了、绿化多了、房子亮了,乡村群众的出行难、饮水难、致富难、看病难、上学难正逐步得到有效解决。说起2019年的整体脱贫出列,干部群众信心满满! (杨 旭 文/图)

来源:德江报

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TF002C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华商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商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商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华商新闻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扶贫|小小日记本 爱民大情怀——桶井极贫乡亲民爱民助推脱贫的真实记录

民情日记,一个普普通通的笔记本,随处可见,然而在贵州德江桶井乡,它有着不一样的身份,也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一本日记,一份责任,一种情怀。

一个干部,一份信念,一种精神。

记住群众冷暖,记录脱贫故事,记下攻坚足印。——这就是桶井极贫乡扶贫干部包里揣着的民情日记本,桶井干部攻坚克难的“扶贫作风”。

“还有日记本没有?我的民情日记又记完一本了。”

在桶井乡党建办公室,笔者碰上了正在党建办索换民情日记本的熊劲松,他说:“每天下队走访,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求,得把他们一一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然后再一一对应落实和解决。”

翻开熊劲松的民情日记本,里面记得密密麻麻,仔细一看,还真看出了门道。“金盆村六组杜显成老人房屋跑风漏雨,研判解决方案为:新修80平米安全住房。”

“熊同志硬是好,他来了以后就把我家的情况记录在本本上,没几天就帮我的住房新修起来了”。来到杜显成的家,谈起两老的生活情况,老人两眼笑得眯成一条线。

源于2016年12月德江县桶井乡自制的“民情日记本”,虽然没有文件“推广”,没有领导“要求”,更没有政府“发动”,仅仅是因为群众的期盼,干部自愿。但时至今日,已经成为脱贫一线攻坚决战发起最后冲刺关键时期扶贫干部的必备工具,里面记录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由衷期盼,记录着桶井干部攻坚决战的艰难故事,是桶井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前线独有创新的产物,同时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坚持群众路线的金色纽带。

“民情日记本”悄现极贫乡

2016年9月,德江县桶井乡被确定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随着脱贫攻坚战在该乡悄然打响,全乡有2859户近10841贫困人口需要脱贫,有5200多人需要实施易地搬迁。

当时,桶井乡资源性严重缺水,石漠化程度深,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人均不足4分地,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可想而知。

要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群众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谁又能愿意?困难有多大?面对老百姓的“诉苦声”,当地扶贫干部一筹莫展。在一次又一次对群众工作、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等工作方法进行学习、总结、探讨、实践的基础上,干部们最终采取用“亲民爱民助搬迁,苦干实干促脱贫”这一方法,揣上民情日记本,践行“两走进”,去化解脱贫攻坚中遇到的难题。

2017年1月底,德江第一批次跨区县搬迁大龙,桶井乡仅20天时间,260户820人的搬迁协议全部签完,顺利坐上了搬迁大龙的大巴车。

“只有把群众的事了解清楚,记录下来,不但要记在本子上,重要的是要记在心里,把群众的事当回事,然后点对点解决和落实,群众才信任你。”在谈到为什么会想到通过利用民情日记本拉近干群关系时,德江县政府党组成员、桶井乡乡长熊飞这样说,“没想到,效果还这么好。”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悄然兴起的“民情日记本”最初是一般的笔记本,后来因为需要,桶井乡党建办才重新设计,并联系新新宇广告公司统一制作样本,里面有一天一汇报、一周一督查、一月一小结内容版块,已变成当地党委管理和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干部工作行不行,看看民情日记本,就知道他到底为群众办了多少事。

其实,民情记录已经成了桶井干部的自觉行为,渐渐地,一个由桶井乡战区指挥部印发的印有“察民情、晓民意、排民难、解民忧”的民情日记本,已成为扶贫干部开展工作的必需携带的工作本。就这样,当地的干部自然而然地就揣上了民情日记本。

“桶井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要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密切联系群众是关键。民情日记本记录了群众的大事小事,解决了群众的难事烦心事,拉近了干群关系,助推了脱贫攻坚”。德江县委常委、桶井乡党委书记吴飞这样说。

如今,走在桶井乡村村寨寨,随处可以看到,这里的干部肩挎雷锋包,怀揣民情日记本,记录群众的诉求与期盼,然后或与民同作同息,或为民排忧解难,他们用自己的真心、诚心和责任心,将一个个攻坚前线的扶贫故事传遍了乌江两岸。

“民情日记”的动人故事

时下正值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的关键期。走进桶井乡的田间地头,随处可以看到怀揣民情日记的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为群众或指导技术、或传授信息、或解决难题、或化解矛盾……

小小的日记本,写满了为民情怀,缩短了与群众的距离,记录的是一个个感人故事。

德江县移民局副局长桶井乡下派支书刘坤就是利用民情日记把干群关系做得鱼水情深,可以说,这个民情日记本与他算得上形影不离,下队必带。他驻过的竹园村和郑家村2个村9个村民组,他是户户都去过,1700多名群众都认得他,也熟悉他的日记本。

作为脱贫攻坚村级作战所所长,他每天都要揣上民情日记本下队,了解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向群众宣传政策,排忧解难。遇到贫困群众住房有跑风漏雨,他就赶快拿出日记本,把具体情况认真记录,需要怎么改,需要哪些材料,门窗尺寸,都一一记下来,然后回到作战所召开会议进行研判,拿出措施付诸行动。

在竹园村作战所,刘坤揣着他的“民情日记本”一干就是两年,或督促项目施工,或与群众同作同息,先后召开群众会56场次,记录群众热点难点问题125件,且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在2017国家评估验收中,竹园村顺利脱贫出列。

如今,刘坤已记录民情日记本3本,为群众办了各种事情近400件,平均每个月办理10余件,当然还不包括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他已经写完的民情日记本都存放到贵州省首个脱贫攻坚教育馆中。

在桶井,像刘坤这样,揣着民情日记本为民干实事的事例,比比皆是。

筑牢脱贫攻坚的精神高地

从最初的习惯性使用到变成脱贫攻坚的法宝,从记录工作的痕迹到解决群众的难题,在脱贫攻坚决战攻坚的进程中,桶井乡的民情日记已经无形中拉近了干群关系,筑牢了脱贫攻坚奉献精神的高地。

在桶井乡,民情日记本已经不再是普通的会议记录本,它已经变成一个地方干部与群众血肉联系的纽带,是当地干部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意解民难的桥梁……一个小小的民情日记本,到底记出了什么?

民情日记本写出了大和谐。2016年以来,桶井乡的党员干部揣着民情日记本沉到群众中,与群众的接触多了、沟通多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就近了,做起工作来就容易了。土地流转本是农村产业革命中的一件难事,但桶井在产业革命中,仅仅用了30天的时间就流转土地1.5万亩,组建专业合作社39家,其做法得到省委志刚书记的亲笔批示。

民情日记本写出了大发展。2016年以来,桶井乡决战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短短的3年左右的时间,发展经果林1800亩,发展花椒14700亩,新修村组公路378千米。街道宽了、绿化多了、房子亮了,乡村群众的出行难、饮水难、致富难、看病难、上学难正逐步得到有效解决。说起2019年的整体脱贫出列,干部群众信心满满! (杨 旭 文/图)

来源:德江报

关键词:扶贫 责任编辑:TF002C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华商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商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商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华商新闻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相关阅读